从森林到家具,天知道我经历了什么!
在下紫檀,是独得皇帝恩宠的御用家具原料。
听爷爷的爷爷说,我的大部分兄弟姐妹都生活在南洋群岛的热带地区,还有一小部分定居在东南亚。
图片来源丨榫卯客户端
木质坚硬的我,入水即沉,颜色是深沉的犀牛角色(但暴露在空气中久了,就会变成紫黑色),纹理纤细浮动,庄重美观。
可能是因为优点有些多,自明代末期开放海禁后,皇家就盯上了我们紫檀家族,开始派遣官员赴南洋大肆采办。
图片来源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
到了明末,伙伴们几乎被整体带离家乡。
图片来源丨榫卯客户端
正因如此,清初时世界所产的绝大多数紫檀木都汇集到了中国,被选中的我们,踏上了漂洋过海的进京之路。
面见圣上前,先要和圣上的匠人们搞好关系。在一本名叫《明清宫廷家具二十四讲》的书中,记录了我们从原始到精致的蜕变。
未经雕琢的我们,先被按照人体工学的构造分割,再进行拼接组合。
用“檀”字辈做成的家具之所以坚固耐用,还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。
这本书以明式家具为例,划分出七大类造型:
针对桌、椅、凳横枨,柜身或柜门横带与腿结合的“格肩榫”;
进行桌案、椅凳、柜门等版面四框结合,或是固定椅背、扶手立柱与横木直角结合的“格角榫”;
制作不可整体搬运的床、榻、屏风等大件家具时,连接拆解部件的“走马销”。
这种不用一根钉子的连接方式,简直是先民的智慧之光。
《明清宫廷家具二十四讲》书中从人体各部位结构特征讲起,通过直观详细的示意图,讲述明式家具在实用角度的细致考量。
光有静止图还不够,作者还通过虚实结合的分解图,模拟榫卯结构的工作原理。
辅助的细致文字描述和家具实物展示,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重要步骤的玄妙之处。
进行完基础组装后,就要正式步入梳妆打扮的环节了。身为一块有追求的紫檀,自然要美貌与实用并存。
出现在横、竖材相交拐角处的“托角牙”装饰,就在拥有云拱、悬鱼、流苏等众多艺术造型的同时,还不忘其承重作用。
除了目光可及的“光鲜亮丽”,被做成各式支撑腿的我,也能拥有多款“腿型”:
打磨出“S”曲线的三弯腿;呈“弧”形的“香蕉腿”;
▲ 清初 红漆描金双层面炕桌蚂蚱腿装饰
还有仿照蚂蚱腿上倒刺的“螳螂腿”……丝毫没有松懈对颜值的要求。
当然,为了能让我快速进入皇家,还要进行方方面面的处理。
书中依然延续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模式,详细解读圈口、挡板、卡子花、束腰等十余种部件装饰,保证你下次见到我时,也能说出个一二。
除了这些考究的小细节,能工巧匠们还会用大面积的雕刻彰显我的尊贵。
毛雕、平雕、镂雕、透雕等都是他们常用的工艺手法,为了达到最佳美学呈现,通常以组合形式出现。
如今的现代人,常靠“材质拼接”追求时尚,这一点,在我们这里早就实现了。
他们会将金银、玉石、牙角、珐琅类贵重之物植入我们体表(虽然很疼,可足够美啊),再组成各种纹饰或图案,这种医美级装饰,又叫做“百宝嵌”。
书中也将在明清家具中风靡的漆油和线脚装饰,金属饰件等部分进行归类,通过客观全面的文字介绍,文物的细节图片展示加以印证与赏析。
不管是作为陪衬的云纹,还是整幅呈现的神话传说,这些种类丰富的装饰纹样,都在借助图案传递着某些特定含义。
象征风调雨顺的龙纹自不必说,树石花卉、神话故事、几何博古等内容,都能成为工匠们的灵感缪斯。
在另一本图文并茂的《明式家具图案研究》中,作者面向国内外公私收藏机构召集素材,将明式家具上习以为常的图案纹饰进行系统考据。
进而阐述其制作背景,发掘出明式家具发展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内涵,是一本非同一般的资料性图案合集。
好了,经过从选材、造型设计到多方位装饰的层层历练,我终于可以进宫了!在紫禁城的宫殿里,可以看到各类家族同胞的变种,相伴在皇帝左右。
在众多皇室家具中,有一张好学的长桌,它的拥有者,就是学霸康熙。
图片来源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
桌子两侧不足17厘米的面积里,密密麻麻地刻着开平方比例尺、求圆半径比例尺表、相比例面表等十几个数学、物理用表。
看来早在清朝,就出现了学习桌的鼻祖。
最特别的总是会被最先记住。
坤宁宫内的一对花梨木雕云龙纹立柜,是故宫里最高的家具,组合起来的高度达到518.5厘米,可以直接顶到天花板。